戴君武,男,漢族,1967年11月生,山東昌邑人。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二級),博士生導師。中國地震局領軍人才,中國地震局“工程抗震防災韌性技術”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學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學習經歷:
2002.09-2004.08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習(合作導師:歐進萍院士、張敏政研究員)
1997.09-2002.03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專業(yè)研究生,獲工學博士學位(導師:張敏政研究員)
1994.09-1997.07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礦山建設專業(yè)讀研究生,獲工學碩士學位(導師:鄧文樵教授、張敏政研究員)
1988.09-1992.07 阜新礦業(yè)學院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專業(yè)讀本科,獲工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16.06-今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二級,2021),博士生導師,工程抗震防災韌性技術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負責人(2019.03-今)
2010.06-2016.06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科技發(fā)展部主任,研究員(三級),博士生導師
2005.09-2010.09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結構工程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四級),博士生導師
2004.03-2005.07 美國多學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高級訪問學者
2003.09-2005.09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結構工程研究室,創(chuàng)新基地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2001.10-2003.08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結構工程研究室,副研究員
2000.02-2003.11 先后兩次赴香港理工大學合作研究,助研、副研
1992.07-2001.09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助教、講師
學術兼職:
1.中國石油大學(青島)兼職教授
2.國際非結構性態(tài)抗震協(xié)會(英文簡稱SPONS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Non-Structural Elements)主席團成員
3.全國地震易發(fā)區(qū)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技術專家組副組長
4.全國自然災害防治九項重點工程實施成效第三方評估專家組成員
5.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理事、減隔震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
6.中國核學會結構安全與可靠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7.中國建筑學會抗震防災分會抗震試驗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8.中國地震學會地震工程專業(yè)委員會理事、地方工作委員會委員
9.國際期刊《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副主編
10.中文核心期刊《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副主編
11.中國勘察設計協(xié)會抗震防災分會全國減隔震專家工作部委員
12.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建筑加固與改造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13.故宮博物院“平安故宮”工程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14.天津市土木建筑結構防護與加固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15.河北省減隔震技術與裝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委
16.黑龍江省建筑工程抗震設防超限審查專家委員會專家
17.黑龍江省消防總隊特約研究員
18.深圳防災減災技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19.哈爾濱市土木工程學會理事
20.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結構組組長)、學術評定委員會委員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工程結構地震破壞機理、性態(tài)抗震設計理論、抗震鑒定與加固理論與技術、文物與設備以及建筑減隔震理論與技術、地震現(xiàn)場災害評估與應急搜救理論與技術等研究。
主持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抗震韌性的建筑非結構部件樓層設計反應譜研究,58萬元,2021-2024年
2.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城市及城市群地震重災區(qū)現(xiàn)場人員搜救技術研究,2135萬元,2018-2021年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瓷柱型高聳電氣設備多重環(huán)式調諧質量阻尼減震技術研究,87萬元,2015-2018年
4.地震行業(yè)科研專項項目:城市工程系統(tǒng)地震安全性及可恢復性評價理論研究,242萬元,2014-2017年
5.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專題:基于多性態(tài)需求的結構地震安全關鍵技術研究,355萬元,2012-2014年
6.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專題:高烈度區(qū)工程結構易損性研究,192萬元,2012-2014年
7.地震行業(yè)科研專項項目:不同建筑廢墟結構被壓埋人員搜救關鍵技術,503萬元,2012-2014年
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地震失效機理與抗倒塌能力評估,37萬元,2011-2013年
9.地震行業(yè)科研專項項目:基于GIS的地震災區(qū)恢復重建科學化決策輔助系統(tǒng),100萬元,2008-2012年
1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3D瞬態(tài)參數(shù)特征分析的直下型強地震動作用下結構破壞機理研究,24萬元,2007-2009年
科技獎勵及榮譽:
1. 2021年7月,獲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科技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一),獲獎名稱“館藏文物減隔震防護技術研發(fā)與應用”
2.2020年12月,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三),獲獎名稱“高烈度區(qū)多高層結構抗震性能評估與抗震加固修復技術”
3.2019年12月,獲深圳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7),獲獎名稱“深圳合建式變電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4.2018年12月,獲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科技成果獎一等獎(排名第二),獲獎名稱“地震現(xiàn)場調查評估工作技術標準體系構建及應用”
5.2017年12月,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四),獲獎名稱“大跨空間結構強震損傷演化機理及抗震性能提升關鍵技術”
6.2016年11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六),獲獎名稱“大型復雜結構在線混合試驗關鍵技術與應用”
7.2002年10月,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第13),獲獎名稱“《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2009”
8.2002年8月,獲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yōu)秀成果獎三等獎(排名第四),獲獎名稱“地震模擬振動臺試驗縮尺模型一致相似律及其應用研究”
9. 2021年7月,榮獲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工作先進個人
10. 2020年12月,入選中國地震局領軍人才
11. 2020年12月,入選中國地震局“工程抗震防災韌性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學術帶頭人
12.2019年6月,入選黑龍江省頭雁團隊骨干人才
13. 2019年1月,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4.2008年12月,榮獲全國地震應急救援先進個人
15.2007年,入選“中國地震局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百人計劃”第三批人選
標準編寫:
[1] 國家標準《中國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編委
[2] 國家標準《核電廠抗震設計標準(GB 50267-2019)》,編委
[3] 建筑行業(yè)標準《建筑震后應急評估和修復技術規(guī)程(JGJ/T415-2017)》,編委
[4] 國家標準《地震災害預測及其信息管理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GB/T19428-2015)》,編委
[5] 建筑行業(yè)標準《建筑消能阻尼器(JG/T209-2012)》,編委
[6] 國家標準《地震現(xiàn)場工作第3部分:調查規(guī)范(GB/T18208.3-2011)》,編委
[7] 國家標準《地震現(xiàn)場工作 第4部分:災害直接損失評估(GB/T18208.4-2011)》,編委
[8] 國家標準《地震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方法(GB/T27932 -2011)》,編委
[9] 國家標準《震后恢復重建工程資金初評估(GB/T27933-2011)》,主編
[10] 國家標準《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2009)》,編委
[11] 建筑行業(yè)標準《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guī)程(JGJ116-2009)》,編委
[12] 國家標準《建(構)筑物地震破壞等級劃分(GB/T24335)》,編委
[13] 國家標準《生命線工程地震破壞等級劃分(GB/T24336)》,編委
科技論著:
截止到2020年末,已發(fā)表學術論文12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5部,獲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24項、實用新型專利65項。代表性論著有:
[1] Tao Jiang;Junwu Dai;Yongqiang Yang;Yongbin Liu;Wen Ba. Study of a new-type of steel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20 (SCI & EI)
[2] Yongbin Liu; Junwudai; Yongqiang Yang; Tao Jiang. Novel uniaxial concrete constitutive model considering bond-slip effect.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20 (SCI & EI)
[3] Junwu Dai;Jiguang Chen;Chenxiao Zhang;Guibo Nie;Yongbin Liu. Seismic Damage Investigation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Study of Lushan Middle School Gymnasium. 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2020(SCI)
[4] 戴君武等,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之工程震害,地震出版社,2018
[5] Daijunwu, Yang Yongqiang, Bai Wen. Shaking Table Test for the 1:5 Architectural Model of Qin-an Palace with Wooden Frame Structure in the Forbidden C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2018(SCI)
[6] Boyuan Shi, Junwu Dai, Wen Bai & Yongbin Liu. Investigation on the building structural damages of the Kathmandu nine-story Basantapur Tower in 2015 Nepal M8.1 Gorkha earthqua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2018(SCI)
[7] Xiaoqing Ning;Junwu Dai;Wen Bai;Yongqiang Yang;Lulu Zhang. Seismic Protection of Cabinet Stored Cultural Relics with Silicone Dampers. Shock and Vibration.2018(SCI)
[8] Wen Bai; Junwu Dai; Huimeng Zhou;Yongqiang Yang;Xiaoqing Ning.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ies on multiple tuned mass dampers for seismic protection of porcelain electrical equipment.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17(SCI & EI)
[9] 孫景江、李山有、公茂盛、戴君武主編,青海玉樹7.1級地震震害,地震出版社,2016
[10] DAI Junwu, QU Zhe and ZHANG Chenxiao.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seismic damage to two steel space structures during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Vol.9, No.4, 473-480, 2013.(SCI)
[11] 金煥,戴君武, 外廊式RC框架結構教學樓的抗震性能研究,土木工程學報,46(5s):72-77. 2013 (EI)
[12] Weng Xuran, Dai Junwu (2013) Nonlinear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for a super cooling tower. ASC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efforts in lifelin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38:105-112.(EI)
[13] 白文婷、戴君武、馮國忠 (2012) 核電廠結構的不同規(guī)范土-結相互作用的阻抗函數(shù)比較,土木工程學報,45(s2): 109-112.(EI)
[14] 白文婷、戴君武、馮國忠(2011)核電廠核2級承壓管道抗震設計規(guī)范對比分析,核動力工程, 5(32): 59-64.(EI)
[15] 戴君武,王艷茹,張茂雨 (2011) 震后恢復重建工程資金的BP神經網絡預測模型,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37(s):115-119.(EI)
[16] Roberto Meli, Junwu Dai, etal. Seismic Design Guide for Low-Rise Confined Masonry Building. EERI & IAEE, 2011
[17] 單慧敏,戴君武 (2010). 現(xiàn)澆樓板對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破壞模式影響淺析,土木工程學報,43(s1):169-172.(EI)
[18] DAI Junwu, Wang YR, Guan QS, Qi XZ, Yang XS, Mai Tong, George C. Lee (2009) Three dimensional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motions and building response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Vol.8, No.2, 287-299.(SCI & EI)
[19] 戴君武,張敏政,白文婷 (2006) 組合脈沖激勵對結構的作用效應[J].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38(8):1394-1397.(EI)
[20] Dai Junwu, Tong M, Lee GC, Qi X and Bai W (2004), Dynamic Response Under the Excitation of Pulse Sequence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3(2): 157-169.(SCI & EI)
人才培養(yǎng):
2003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6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截止到2021年7月,已培養(yǎng)畢業(yè)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12名、碩士研究生45名;現(xiàn)指導在讀博士研究生10名、碩士研究生9名。
聯(lián)系方式:
電話:0451-86652883
郵箱:junwu@iem.ac.cn